生態瓶診療室
生態瓶常見的問題
生態瓶是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就像地球一樣,它可能是目前全球最小的生態系。生態瓶就是把相同類型的植物種在一個小玻璃瓶中,打造成一個微型的生態景觀。透過植物提供氧氣放入一個玻璃瓶中,自給自足,短時間內不加任何食物,生物皆能生存。
生態瓶適合什麼植物?
打造生態瓶的雨林環境,首先要挑選喜歡高濕度的植物,包含
1.各種蕨類 :
以下為較常見的蕨類植物,包含波士頓腎蕨(Nephrolepis exaltata)、鐵線蕨(Adiantum tenerum)、兔腳蕨(Rabbit foot fern,Davallia fejeensis)、鳥巢蕨(Asplenium nidus)、武竹(Asparagus aethiopicus )等適合養在室內的蕨類植物。
2.冷水花
3.彈簧草
4.白網紋草

生態瓶喜歡什麼環境?
打造生態瓶的生態環境,我們要創造一個適合他們居住的家,搭建出濕潤的土壤和高濕度環境,注意以下幾點可以讓植物長的又漂亮又強壯喔 !
+ 水分 :
喜歡高濕度環境的植物,需水量是非常大的,當你看見葉子往下垂時,極大可能是植物缺水的表現,之後會開始落葉。這類喜歡高濕度的植物,我們常常會用泥苔土作為介質來提高保濕度,注意土壤的濕度是否充足可以從土壤判斷,澆水時可澆透土壤表面到下面5公分 (兩個指節), 建議每1 – 2天檢查他們的土壤濕度,以確保充足的水份。
+ 光照 :
我們挑選在生態瓶內的植物特性都是喜歡高濕度且喜歡住在陰暗的地方,他們大部分都養在戶外,但若移至生態瓶內的室內環境,我們需要給他明亮散射光。給予光照時會建議避免太陽直曬,以免讓葉子焦掉。室內光照可自行加燈罩(檯燈)照養植物,光照會使葉子發黃或是容易枯萎。
+ 濕度 :
植物需要較高的濕度 (80%),因此他們很適合擺在濕度偏高的房間。若是看到植物葉片頂端開始乾枯或變黃都有可能是濕度不夠。
+ 溫度 :
建議植物最佳的養植溫度在20-30度左右,最好讓植物處在一個溫度比較穩定的地方避免溫差變化太大。若遇氣溫過低時,建議可自行加燈罩(檯燈)照養植物,讓溫度處在不冷不熱的狀態。
葉子黃了怎麼辦?
當你發現原本鮮綠的植物,過了一周後開始變黃了,到底是發生甚麼事呢 ? 如果你發現生態瓶內苔癬已經發黃發黑,可能是濕度不足、澆水錯誤、土壤鹼性、光照過強等因素,建議可先打開瓶子讓空氣保持環境通風,可避免苔蘚發霉發黃。密封瓶子建議每天噴水後開瓶一至兩小時,再觀察幾周確保植物恢復健康 。
生態瓶內的苔蘚生長適合的基質是弱酸、純淨、無殘留有機物,推薦使用已處理過泥炭土種植,不建議用外來不確定泥土來源的土壤,因為土壤可能不夠純淨,不利植物生長。
澆水錯誤也可能造成葉子發黃,請記住自來水一定不要用,自來水中含有氯,會抑制苔蘚生長甚至使其死亡,若發現你的苔蘚越來越黃,選擇正確的水有助於植物恢復鮮綠。
澆水要澆多少呢?
生態瓶內的環境越是純粹乾淨越好,建議澆水使用純水來滋潤植物,因為純水的酸鹼值更進戶外的雨水,也較無雜質.礦物質等複雜的成分,較部會影響植物生態變質。建議每1 – 2天檢查他們的土壤濕度,最好在土壤表面到下面5公分(兩個指節) 之間的深度開始乾燥時就澆水。
生態瓶內發霉了怎麼辦?
首先先確認植物是否還健康,並先將黴菌清除乾淨,用水柱噴掉苔蘚上殘留的菌絲,將已爛根或不健康的植物移除,然後開蓋讓更多的陽光照射,同時也先讓植株表面處於比較乾燥的環境,在確認植物是否有變健康,等過段時間後再蓋上蓋子,並觀察是否有再長黴菌。黴菌的產生在於生態瓶內水份的控制,建議每1 – 2天檢查他們的土壤濕度,最好在土壤表面到下面5公分(兩個指節) 之間的深度開始乾燥時就澆水,生態瓶內若水分過多可能會在潮濕的土壤中引起根腐病的狀況 。
只要搭建好瓶內的生態系,建造好植物喜歡的生態環境,新手也能變高手。
想玩玩生態瓶的朋友,也可以預約安排生態瓶課程喔 !